Published on

Unicorns in China vs. in US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RickeeX
    Twitter

先來看兩組數據:

China 10 largest

截至 2025 年 6 月 15 日,中國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。

US 10 largest

截至 2025 年 6 月 15 日,美國市值前十的上市公司。

兩個非常顯著的觀察:

  1. 中國的巨型公司,市值遠遠低於美國的巨型公司。

  2. 中國的 top 10 companies 有 7 家國有企業。

簡要分析一下:

銀行、電信、能源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,中國只有「國家隊」才能拿到牌照經營。換言之,壟斷地位是國家透過行政授權(發放牌照)直接賦予的。也就是說,在市場競爭開始之前,就已經決定了誰是玩家。沒有那張牌照,你的一切商業能力、技術、資金都等於零。比方說新能源車企最後一張牌照給了小米,所以百度只能被迫退出。是百度沒有能力嗎?顯然不是。小米是「國家隊」嗎?Good question.

國資委既是國有企業的「所有者」,相關部委又是「監管者」。它們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:確保「國家隊」健康、穩定、強大。監管的矛頭很少會對準自己人。

國有企業的首要目的不是利潤最大化,而是體現國家意志。具體來說:一、最重要的,保障國家的「本質安全」。經濟命脈,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。金融安全同理。二、完成國家級戰略規劃(例如「十四五」)。三、保障普遍服務(如偏遠地區、山區、貧困地區的基礎服務建設)。

中國是「設計壟斷」,或者「製度壟斷」。這種壟斷是國家治理結構的一部分。

在美國,壟斷地位是在市場殘酷競爭後形成的。公司透過技術、資本、併購、規模效應等手段,自然淘汰了競爭對手,最終存活下來成為巨頭。例如新建一個全國性的電信網絡或銀行系統需要天文數字的資本;即使你想開發一款內核比 google 更高效的搜索引擎,但你沒有 google 的數據、用戶量,也就無從下手。這種壟斷是基於規模效應、基於用戶的壟斷。

這是一種後置性的結果,而非前置性的安排。

美國企業,其唯一且明確的目的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化利潤。它們的行為完全由市場邏輯和商業利益驅動。美國企業與政府的關係是博弈與合作,而非隸屬。巨頭會花費巨資進行政治遊說,影響法律和行業標準的制定,使其對自身有利(即所謂的監管俘虜,Regulatory Capture)。但究其根源仍是私營企業出於商業利益的市場行為,而非國家主動授予的特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