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ublished on

箭术与禅心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RickeeX
    Twitter

一本可爱的小册子,讲的是一个欧洲人的研习箭术的经历。

不可说的禅

书的开头其实相当朴实。作者作为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欧洲人,一开始就站在佛文化的外部用非禅的视角来审视「禅」这个课题。我很喜欢他下的定义:禅是一种神秘主义,而神秘主义的入门之道都藏在某种难以言喻的个人性体验中。对于习惯借助于语言的拐杖去理解世界的人来说,这等同于难以捉摸;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,「语言的边界是理性的边界」,在此之后,便是不可思想之物和不可触及的智慧。

我愿意相信禅境是一种突破语言边界的尝试。因为人的意识并非运行在语言之上;在习得语言之前我们首先拥有的是体验,是感质(qualia),是内感觉(introspection),而这与我们特定的生理结构息息相关。阳光的温暖、一呼一吸之间的韵律感,以及「专注」本身,它们先于语言和文化建构而存在,并不是意识的内禀属性: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漂浮在太空中的智慧生命,它没有触觉和温觉,因此不知温暖为何物——而如果我们非要向它描述「温暖」,它只能在字面意义上理解,却永远无法共享阳光递来的暖意,以及我们晒太阳时心里升起的没来由的喜悦。就像《平面国》里的正方形主人公,他可以从数学意义上理解高维世界的存在,却永远不知道如何用「向上,而不是向北!」来指引他跳出他的二维纸面。

我们人类是宇宙间独特的存在。任何将纯粹的智慧抽象出来、与肉体凡胎一分为二的尝试,都是注定失败的。语言是这一切尝试中走得最远的。也许我们可以说,语言(或者更严格地说,数学和逻辑学)是所有智慧的公约数。但语言绝不是智慧的全部。

禅是一种建构

从这个角度讲,禅是一种还原的尝试。

解构就像投影;三维空间里垂直方向上所有的复杂性都被忽略了,成为水平面上的一个影子。语言和逻辑也是这样的。「你怎么能连逻辑都不讲呢?」——这种话说起来毫不费力,同时也是愚蠢的。在逻辑之外有人类的情感交互、有回忆的光晕、有莫名其妙的直觉和顿悟。逻辑内在地无法处理逻辑之外的东西。体现在学科上就是:分析哲学对于理解社会现实毫无帮助。

所谓玄之又玄的禅境,在某种程度上是建构的。